据消息报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春节来临之际,即日起本报推出“新春走基层”栏目,本报记者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走进老百姓的生活,用最质朴的语言描绘老百姓的生活,用最敏锐的视角反映各地践行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捕捉基层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地欢度春节的喜庆景象。2016年12月27日下午3时许,泗县屏西村主要负责人在省扶贫办组织的第三方考核评估表上郑重签字,2016年全村85户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根据泗县美丽办规划,待2018年底全村183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转向美好乡村建设,屏西村届时将实现由贫困村向美好乡村的华丽嬗变。
贫困村变成“幸福村”
屏西村地处皖北大地的泗县屏山镇,经济社会发展向来落后。 2014年5月,贫困村建档立卡时,全村1046户4541人中贫困户占183户57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2.7 %。传统一麦一豆种植,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农业转型发展缓慢,大多青壮年不得不季节性外出务工,人均收入不到6000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最为紧迫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严重,全村10.32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有1公里水泥路,其余都是“泥+土”路。
2014年10月,根据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统一部署,省直机关工委将屏西村作为唯一帮扶联系点,集中全委的力量和智慧,精准帮扶、精准发力,向屏西村贫困宣战。
两年来,在省直机关工委和泗县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屏西村整合高标准农田、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等各项涉农资金近2600万元,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改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修水泥道路23.15公里,基本实现庄庄、户户通行水泥路。电网改造全面完成,用电高峰空调也能正常运转。 100亩蔬菜大棚建成投产,农业转型发展有了新探索。 270千瓦光伏电站、2400平米农民文化广场、220盏太阳能路灯等相继建成或投入使用,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由空白转为稳定达到20余万元,贫困发生率也降低至1.6%,尚未脱贫的41户70人主要为五保老人,由政府兜底保障。
600多个日夜探索转变
2015年10月1日,共和国第66个国庆节,秋高气爽,举国欢庆。在偏远落后的屏西村,4541名村民也收获了自己的“小确幸”,全长6000米,5米宽,总投资240余万元的全村主干道屏吴公路,结束十年“拨泥滥蹅”,终于全线硬化贯通。
随着全村基础设施逐渐改善,“两委”人的思路也一步步开阔。 2016年3月,泗县人民政府县长王法立担任村“脱贫攻坚第一书记”,产业转型发展终于提上日程。 2016年9月,1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终于到位。屏西村扶贫产业园一期在邓庄流转土地100亩,采取“村集体+大户+贫困户”的模式。财政资金建成大棚后移交村集体,整体发包种植大户,雇佣贫困户劳动和租金补偿贫困户的方式,示范带动脱贫致富。力争产业结构调整有新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新路径,贫困户脱贫致富有新思路,探索扶贫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如今,当你走进屏西,一个个大棚整齐排列在新修道路旁边,棚内一株株草莓正开花挂果,成为方圆千亩良地中最打眼的风景。